本文作者:author

癌症早筛:是救命神药,还是智商税?

癌症早筛:是救命神药,还是智商税?摘要: 癌症早筛:一场精准医学的豪赌?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我们的生活。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触目惊心:2022年新增癌症病例高达482万,死亡人数也高达25...

癌症早筛:一场精准医学的豪赌?

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我们的生活。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触目惊心:2022年新增癌症病例高达482万,死亡人数也高达257万。肺癌首当其冲,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和胃癌紧随其后。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达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40%。

早期发现真的能改变命运吗?结直肠癌的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高达90.1%,而到了IV期,这个数字却骤降至10.4%。在癌症年轻化、高发病率、低生存率的三重压力下,早筛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筛查的困境:精准度与依从性的双重挑战

然而,传统的癌症筛查手段并非完美。影像学检查对微小肿瘤的识别能力有限,且存在辐射风险;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胃肠镜检查虽然相对准确,但侵入性强,需要复杂的准备工作,很多人望而却步。

以结肠镜为例,虽然它被认为是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但实际普及率却并不高。我认识的一位医生朋友就坦言,很多患者因为惧怕检查过程而拒绝接受,导致一些本可以在早期发现的病例被延误。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反映了传统筛查手段在精准度和依从性上的双重挑战。

“吉早安”:基因检测能否成为癌症早筛的“救命稻草”?

面对传统筛查的局限性,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吉因加推出的“吉早安”多癌早筛基因检测产品,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声称通过检测血液中ctDNA的甲基化状态,能够实现对8种高发肿瘤的早期预警。

其宣传的五大优势包括:检测全面、早期预警、检测性能优异、安全便捷、阳性健康管理。例如,它号称采用NGS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5.5万个DNA甲基化位点,敏感性达74.9%,特异性达99.0%。

然而,这些数据真的可信吗?我们必须保持批判性的眼光。

深度质疑:基因检测的局限性与伦理风险

首先,ctDNA甲基化检测的临床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肿瘤的异质性、ctDNA的丰度、检测技术的局限性等。74.9%的敏感性意味着仍然有四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可能被漏诊。99.0%的特异性也意味着,即使结果呈阳性,仍然有可能是假阳性。

其次,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如果缺乏专业的解读,可能会导致患者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医疗。

更重要的是,基因检测还涉及伦理风险。例如,检测结果可能会被用于歧视,例如在就业、保险等方面。此外,如果检测结果提示患者携带某种癌症的易感基因,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

以乳腺癌基因检测为例,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在检测出携带BRCA1基因后,选择了预防性切除乳腺和卵巢。这种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癌风险,但也给她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是否应该鼓励所有携带易感基因的人都采取如此激进的措施?这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癌症早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技术的可靠性、伦理的风险、经济的可承受性等。基因检测作为一种新兴的筛查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潜力,但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将其视为“救命稻草”。在推广基因检测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确保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