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财经时刻

中国生态环境监管步入数智化时代:科技赋能下的执法新模式

中国生态环境监管步入数智化时代:科技赋能下的执法新模式摘要: 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智慧执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非现场、无感式监管执法体系,有效提升了执法效率和精准度,并为企业减负。科技赋能下的生态环境执法新模式...

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智慧执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非现场、无感式监管执法体系,有效提升了执法效率和精准度,并为企业减负。

科技赋能下的生态环境执法新模式

根据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在12月24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生态环境部在非现场、无感式执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 大气环境领域: 通过整合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卫星遥感等数据,并利用无人机、走航车等装备,构建了七大业务场景及相应的线索识别算法库、规则库,实现了“带着线索去,瞄准问题查”。2024年,该模式共推送线索1.5万余条,发现问题2.2万个,其中包括2600多个弄虚作假、严重超标排放等突出违法问题。
  • 水环境领域: 融合污染源自动监控、卫星遥感和网络信息等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向各地精准推送问题线索,2024年共推送769个,查处违法问题359个,移送公安刑事立案14件。
  • 固体废物领域: 充分利用固废监管数据信息、网络平台监控和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1+N”危险废物数智化线索识别技术体系,形成23种线索识别模型。2024年推送危险废物违法线索817条,确认并落实整改344个问题,立案调查30件。

地方实践经验

各地也积极探索智慧监管模式,例如江苏省组建“1(省)+13(地市)”非现场执法专业化数据战队;河北省唐山市整合多类数据资源,构建非现场监控预警平台,实现“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数智平台线索发现环境违法问题占比达76%。

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针对第三方监测机构数据造假问题,生态环境部保持“零容忍”态度,自2022年10月以来,联合多个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查处1968家弄虚作假机构,移送刑事案件167起,公开曝光典型案例62个。赵群英局长指出,造假手段主要包括“不到现场、到了不采、采了不测、测了篡改”四种类型。

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生态环境部采取了加强部门联动、强化技防体系、加大立法供给等措施,包括推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穿透式监管,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制定,赋予生态环境部门打假处罚权限,压实排污单位数据质量主体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未来展望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动非现场、无感式监管执法,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提升执法精准度,解决基层人少事多的矛盾,减少对企业的干扰,为企业减轻负担,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透明和安全的技术,未来也有可能在生态环境监管中发挥作用,例如用于记录和追踪环境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升环境监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体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