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之路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数字化转型成为关键驱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内循环”竞争格局,强调地方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为中国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方向。
产业集群是中国制造业的典型模式,长期以来,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各地聚集,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链,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特色。这些产业集群是许多产品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制造业重要的竞争力来源。
数字经济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许多产业集群都是数字经济与中国国情深度融合的产物。依托数字经济,许多原本不具备产业集群优势的地区,也迅速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例如,义乌的小商品集群,通过电商平台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商商品供应基地,其电商产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近20万人。义乌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其他地区也可以探索类似模式。
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后,制造业集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大规模的低价竞争虽然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但也导致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形成了“内卷”的现象。许多企业为保证资金链不断裂、员工不失业,只能通过低价竞争来维持生存。
目前,电商平台已成为许多产业集群的重要销售渠道。一些电商平台也开始主打“低价”策略,以此吸引消费者,并压低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低价竞争本身有其特定的客户群体,作为一种商业策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将“低价”策略作为吸引流量的唯一手段,则会给产业带来负面影响,尤其像“自动比价”、“强制降价”等规则,要求平台商家只有降价才能获得流量,实际上限制了商家的自主定价权。
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销售模式也会深刻影响生产端。平台的“低价”策略将生产带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阻碍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将会影响甚至阻碍“提价”、“创新”、“增值”的良性循环。最终,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的局面。平台的低价竞争最终会伤害生产企业,导致产业集群利润空间下降,企业无力投资创新升级,只能在“低价竞争”中不断下滑,甚至导致产业衰退。
数字经济应更好地发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培育制造业集群所需的创新环境。需要看到,虽然制造业集群是传统产业,但也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制造业已从最初的来料加工,不断提升了设计、原材料、甚至设备制造等附加值更高的环节,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产业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以深圳、宁波为代表的数字化产业集群的崛起,正是中国制造业拥有强大适应能力和显著创新能力的体现。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也需要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为了适应电商新玩法,许多中小企业开始设计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产品,在功能和外观上都迎合年轻用户。此外,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尤其是利用直播电商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平台,许多企业积极推出适应新市场的新产品。
构建平台与企业共生共荣的合作模式至关重要。中国产业集群由大量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在数字经济的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这些从小作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感到“力不从心”。这需要在政策层面引导平台的竞争格局,引导平台企业良性竞争,发挥平台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的积极作用。平台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与入驻商家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行业协会商会也应为中小企业赋能,提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经济时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