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的狂飙突进:规模膨胀后的未来之路
近年来,指数基金规模急速膨胀,成为基金公司争相布局的热门领域。这既是市场趋势使然,也受到渠道机构营销模式的推动。以中证A500指数基金为例,其发行竞争异常激烈,甚至出现“全员营销”的现象,同质化产品扎堆,以及“赎旧买新”等问题也再次浮现。
指数基金,包括ETF、ETF联接基金、普通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等,在国内市场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被动指数基金A股市值已超过主动权益基金,首次实现“被动超越主动”。
中证A500指数基金的快速发展尤为突出。短短两个多月内,近60家公募公司推出了96只相关基金,总规模达3262.23亿元。而沪深300指数基金,虽然发展较早,但在中证A500指数基金的冲击下,规模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缩水。
指数基金的爆发式增长,与机构投资者资金配置偏好变化,以及银行等渠道机构的积极推动有关。部分中小公募公司坦言,在银行渠道的鼓动下,不得不加入中证A500指数基金的竞争中。然而,“赎旧买新”的现象表明,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最终仍取决于指数的赚钱效应。
业内对于单一指数基金的规模上限存在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头部公司凭借规模优势和流动性,能够做大做强,而尾部产品则可能萎缩。也有人认为,与美股市场相比,A股单一ETF的规模扩张仍有潜力。
然而,指数基金规模的快速膨胀也引发担忧。沪深300指数基金规模的停滞甚至缩水,是否会对指数及其成份股产生负面影响?过大的基金规模是否会带来流动性风险?监管部门是否需要对单只基金规模设定上限?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
未来,指数基金的发展需要更加均衡。避免过度扎堆,开发更多类型的策略指数基金,例如Smart Beta策略,以及覆盖债券、商品等领域的ETF,才能构建更健康、更完善的市场生态。同时,在投资标的和投资策略上进行创新,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才是指数基金持续发展的关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