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内河航运巨变!中国正在下一盘大棋!

内河航运巨变!中国正在下一盘大棋!摘要: 内河航运的重要性与挑战内河航运,作为连接内陆腹地与广阔海洋的重要纽带,是支撑内陆大宗货物长途运输和外贸商品远洋运输供应链的关键力量。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1...

内河航运的重要性与挑战

内河航运,作为连接内陆腹地与广阔海洋的重要纽带,是支撑内陆大宗货物长途运输和外贸商品远洋运输供应链的关键力量。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12.82万公里,拥有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6433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69个,内河运输船舶数量高达10.66万艘。全年完成货运量47.91亿吨,货物周转量20773亿吨公里,主要承担集装箱、煤炭、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输任务。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内河流域打造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集聚效应的经济走廊,也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看到内河航运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面临的挑战。

国内外内河航运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内河航运的未来发展方向。欧盟制定了水路运输碳中和、零事故、自主化和竞争化发展战略,并围绕以绿色智能船舶为核心的未来航运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

在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内河航运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从设施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内河航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政策导向,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推动内河航运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传统内河航运的局限性

尽管内河航运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长期以来,内河航运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的问题。水运运价长期低迷,运营组织模式同质化严重,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内河航运的发展,使其水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内河航运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关键就在于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绿色、智能、韧性的新一代航运系统,实现从低成本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的转变。

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概念与优势

经过多轮调整,我国内河航运管理体制仍然较为传统,产业链上中下游缺乏统筹协调。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航运业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幸运的是,新一代移动通信、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以及时空位置校准等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海事专用网络在内河干线水域及重点航段的全覆盖,为构建新一代航运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新一代航运系统,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增强“船—港—货”协同能力的新型水路运输系统。它将逐步取代传统主要依靠船员进行航行操控的方式,转而依靠智能装备与系统来实现船舶航行中的感知、认知、决策及控制等功能。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船舶运营模式,实现航运诸环节各要素的协同。通过推动绿色智能船舶、数字生态航道、可靠岸基支持、韧性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可以有效地促进航运系统与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河航运系统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与策略

我国内河航运受到航道水量、河床地形、水下地质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干线航道、支流航道、封闭水域航道的通航条件各不相同,这导致内河船舶、通航基础设施和运输组织难以实现统一调度。

因此,内河航运系统的技术创新需要立足于不同水域的通航资源和港航产业优势,围绕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提供“一域一方案”。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级分类的原则,推动新一代航运系统标志性技术在典型场景中的应用,从而实现内河航运的整体升级。

案例分析一:沙颍河航道改造

以地处中原的沙颍河“平顶山—漯河—周口”航道为例,这条航道是河南省通江达海的重要水运干线。然而,由于航道上建有70座跨公路、铁路桥梁,其中部分桥梁在建设时未充分考虑航运需求,导致净空高度不足,加上水深的季节性变化,传统航运模式下千吨级船舶的通航面临困难,运力无法充分发挥。

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设计专用船型,采用新能源动力,提升单船装载能力;同时,利用内陆通信的便利,研发远程驾控与自主航行混合模式,实现船员从“在船驾控”转为“安全值守”。通过船载自动驾驶装置和船岸协同控制,大幅改善航行精度,避免船桥碰撞风险。据估算,项目实施后可减少50%的船员,提升单船装载能力约20%,有效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案例分析二:金沙江高坝航运解决方案

金沙江航道是长江干流航道向上游的自然延伸,流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金沙江干流上建有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巨型水电站,极大地改善了中下游的航道条件,但也形成了四段不连续的“藕节式”航道,使得航运需求与“高坝碍航”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果按照传统的水路交通模式实施“高坝直航”,预计至少需要20年才能实现通航。相比之下,采用“散货集运—空轨翻坝—区段航行”的方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适水货物“过坝难”的问题。

以向家坝磷矿运输为例,可以在上游的新安码头和下游的水富港中心作业区之间,按双线建设环形运输空轨线,区间正线长度12公里,两端与站场集卡自动接驳,单向可实现翻坝运输能力3000万吨/年,并具备可扩展能力。这种新型的运输组织模式融合了“物联网+”的智能控制、港口智能装卸及转运、绿色智能船舶、“船—港—轨”全程智慧调度等技术,在提升运输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货损方面优势明显,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